Tuesday, June 30, 2009

福隆街的红蟹



看了不少西式建筑和教堂,时间不多了,一定要看看中国传统建筑不可。拖着沉重脚步继续上路,不知上斜坡、下斜坡多少次,终于来到了福隆街。



1862年至1874年之间,此街以填海开路而成,是昔日澳门烟花之地。后来葡萄牙政府禁娼,这里才转变成餐饮商业区。



此地地形像螃蟹,在风水学上被称为 “ 蟹地 ”。原本福隆街的扇窗是绿色的,回归前,澳葡政府改为灰墙红窗,结果有 “ 煮熟螃蟹 ” 不吉利之意,导致这里的生意一落千丈。不过个人认为红窗更添风情魅力,也更接近符合华人传统文化。



走在老街场的石板路上,真有时光倒流之感。长长的街道,行人稀疏,偶尔有摩托车驶过,引擎声划破寂静,路人忙往路旁闪躲,只有我这个不知死的站在路中央,举起相机摄下摩托车骑士的英姿。



虽说福隆街自从被煮成大红蟹后导致生意大跌,可是这里的手信店还是一支独秀,人头钻动。手信店除了卖传统饼干,也卖海味、药材等。我买了杏仁饼、绿豆饼、姜糖、佛手果和紫菜饼,都很美味。


澳门三建筑

仁慈堂大楼 Holy House Of Mercy



1569年由澳门首位主教创立,负责慈善救济工作,后来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设有育婴室、麻风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等。白色楼身衬托灰色扇窗,给人安宁、舒适的感觉。



岗顶剧院


虽然有地图,但是怎么都找不到卢家大屋和电影《伊莎贝拉》中的恋爱巷。结果误打误撞的来到山坡上的岗顶剧院。



红顶绿墙的岗顶剧院是1860年葡萄牙人为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而建,现为剧院和电影院,可惜因为装修工程而暂停营业,否则进去看场电影也是一件美事。



何东图书馆
Sir Robert Ho Tung Library



来到何东图书馆,我们累得走不动了,坐在庭院石椅上环顾四周,真喜欢这里的苍绿大树。难怪香港富商何东爵士将它购下作为夏天消暑别墅。

不知为何这么倒霉,继金庸图书馆后,我又吃了闭门羹,何东图书馆也是周日休馆的,让我错过参观这所建于1894年,现为澳门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民政总署大楼

建于1784年,原是市政厅。一楼有图书馆,装潢家具富有浓浓古典气息,不过只有外文书籍。我们也参观了里边的画廊和花园。



大楼前面的莲花喷水池。



和香港相比,澳门的交通不会太拥挤。人们可以悠闲地漫步街头。民政总署大楼前面的交通算是繁忙的了,从那里可以看到对面的仁慈堂大楼和其他建筑,构成一幅美丽画面。

胡椒饼和撞奶

民政总署大厦两侧的复古建筑物都是商店和餐馆。我们进去试试撞奶。撞奶是指姜汁加奶,喝起来有独特的美味。贪心的我要了一热一冷的,谁知越喝越热。秀媛说:“笨哪!哪有人先喝冷的才喝热的?” 由于天气炎热,进来后自然先喝冷的,好不容易消暑了,就喝热的,结果又感到热了,唉!



撞奶店前的拱门衬托下,对面的建筑物显得美极了。

中午时分,肚子还撑着,我们边走边找小食吃。买了胡椒饼,一咬下去,呛得闭目皱眉。可是满嘴香味又让人忍不住再咬一口。胡椒饼可真脆,吃得饼屑直掉,还略嫌油腻,纸袋都被油渗透了。



Thursday, June 25, 2009

澳门,惊喜俯拾即是

哪咤庙

看到小小的哪咤庙,我笑说自己家乡的印度庙还比它大。然而,当我知道哪咤庙建于 1888 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惊讶得马上闭嘴。



哪咤庙结构特别,有阶梯供人进入庙内,可是人们不是拾级而上,而是从地面下楼梯走进庙里,颇有走入地下室的感觉。和其他宏伟的教堂相比,哪咤庙像个朴素轻巧的小屋,静静地呆在一角,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斜坡!斜坡!

自从在中环搭双层巴士观赏风景后,我特别喜欢斜坡。澳门的斜坡很多,走了一段,以为来到平地了,谁知前面却是另一个斜坡。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你永远不知每个转角处会有怎样的风景等着你。




这条斜坡可以到达大炮台,我们兴致勃勃地爬着爬着,斜坡越来越陡,三人弯腰喘气,终于投降,不再往上爬了。



迷你中学




灰头土脸地回到平地,发现好景不减。经过这间中学时,不禁向内张望,真的是中学吗?怎么像住宅似的?没有校园,没有草场,校门只是一扇蓝色铁门,大概是微型中学吧?



元亨里



除了著名的历史城区,我们拼了脚力,寻找后巷风光。“ 元亨里 ” ,看到这个名字就按捺不住好奇心,想要钻进去探个究竟。长长的窄巷望不到尽头,出奇地干净、安静。正想要进去,老板娘却说太幽静了,有点阴森恐怖,还是不进去为妙,只好作罢。拍下照片,希望下次再来续缘。

澳门教堂巡礼

主教座堂 ( Igreja da se )




设计简单,仅仅以彩色玻璃窗就引起人们赞叹。主祭坛那里有一个葡萄牙裔家庭进行婴儿受洗礼,亲属们盛装出席,兴高采烈,我们三人参与其盛也乐陶陶。


玫瑰堂 ( St. Dominic's Church )


又名玫瑰圣母堂,1587 年由西班牙修士兴建。今天的玫瑰堂很安静,我们也感受到其神圣氛围,不敢喧哗。



据说教堂早期是用木板建成,今日其外形富丽堂皇,有巴洛克建筑风格。



进去参观,发现主祭坛设计得很朴实典雅,还有一道拱门把主殿和堂身分开。天花板上的吊饰也很精致。

圣奥斯定教堂(龙嵩庙)St. Augustine's Church



1591 年由西班牙修士创建。早期的教堂建得很简陋,遮挡风雨的屋顶只用蒲葵叶来铺,刮风时蒲葵叶会随风飞扬,好像龙须竖立,因此人们称它为 “龙须庙”,后来改称 “龙嵩庙”。1875 年重建后才有今天的规模。



我们一踏进教堂,就累得半躺在长椅上休息,教堂工作人员贴心地把电风扇调向我们的方向吹,让我们受宠若惊。和他聊天,原来他是葡萄牙裔,担任教堂讲解员多年。他问我们是不是马来西亚人,正怀疑他有神通时,他谈谈一笑:“ 刚才有一团大马游客来过。” 由于赶时间,未能听他讲解,真可惜。

Wednesday, June 24, 2009

澳门建筑艺术



从大三巴往下走,四周都是中西建筑。澳门,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



议事亭前地最吸引我的是地面。黑白碎石砌成波浪形的图案,每走一步都觉得脚下景物变化无穷。

两侧建筑颜色鲜艳,和地上黑白碎石互相辉映,显出浓浓南欧风情,古旧和新颖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很特别。



随便一条街都可见到中西式的建筑,一盏灯、一扇窗都具有特色。澳门见证了几百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碰面与交流,形成今天独特的文化氛围。

把遗憾留在大三巴牌坊



不需多作介绍,这个被烧毁的教堂遗址竟成了澳门旅游胜地和标志。圣保禄天主教堂烧毁后剩下正面前壁,就胜过许多宏伟高楼。

明明是教堂,何以称为牌坊?原来烧毁后的前壁很像中国传统牌坊,故名之。我和众多不知其历史的游客一样小看低估了它,走马看花一番就离去,后来在澳门码头旅游中心拿到小册子,才知道每个角落、每个塑像都有特别意义,让我遗憾不已。

我告诉自己,我会再回来,好好看它一回。

Sunday, June 21, 2009

在澳门遇见查大侠

金庸图书馆

在吃点心时我就嚷着要找金庸图书馆了。走出茶楼,拿着地图研究,竟发现对面马路就是文化会馆,金庸图书馆就在里边,顿时高兴得乱跳乱叫。

图书馆其实只是个小房间,像个书斋。“金庸图书馆” 的匾牌下有刻上金庸所有作品书名的竹,十四本书名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成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碧血剑》的修订稿,有金庸亲笔修改的手迹,显得珍贵。

各种语言版本的金庸作品。这些译本可以租阅,可惜不见管理员,只有望书兴叹。


文化会馆

在外面看根本想不到这是个展览馆,因为它的前身是个老当铺“得成按”,西式建筑配上红色灯笼,那个 “按” 字和 “押” 字其实有异曲同工的意思,都是以前当铺名字喜欢用的字眼。

一个小小的建筑物,早让政府评定为具有建筑艺术价值了,且进去看看它是否名副其实。

木雕门、圆拱门、西洋风味的百叶门窗、还有古朴的螺旋梯,造型很特别,让人细细欣赏回味。

二楼有茶水轩,游客可以免费品尝上等茶叶,也可在竹庐品茗,可是无人看守,我们不敢乱碰茶具,只好离去。

循着光进入澳门吃点心

航行近一小时,终于到了澳门。自助旅行常碰到的问题是:怎样搭车?来到码头的巴士站,巴士全是关上车门的,也不见游客。我们等了一会儿,就用走的进去市区了。

几乎所有由水路进入澳门的游客都会经过渔人码头。这里有假山、庙宇、凉亭、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等。最后通过一条长长的中东建筑风格的走廊,通往有光的所在,这是引领我进入澳门的通道。

走完渔人码头,脚酸了,只好截的士前往新马路。秀媛说要带我们到那里吃点心,我说在香港吃过了。秀媛说澳门点心不太一样,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所有点心都比香港的大,虾饺里包着三四只肥虾,粥更滑更鲜,大包还有牛肉馅的!吃得我们一直喊:“好幸福哦!” 在这里,也真正体验到 “茶楼饮茶” 的滋味。我们通过窄窄的楼梯来到小小的茶楼,和一家六口同挤一张桌子,那一家六口吱吱喳喳闲话家常,我们三人也不甘落后,提高声量讲话。终于明白,星期日到茶楼饮茶就是要这样喧闹才算是正常,饮茶就是要伴着笑声话语、碗杯叮当,才算是正式开始悠闲的一天。

点心实在好吃,当然收费也不便宜。我和老板娘钱囊如洗,还得让秀媛请客,真是太感激了。

Monday, June 15, 2009

庙街相命师



一排排的摊子,有紫薇斗数、手相、面相、摸骨、塔罗牌......灯光下一张张渴望知道未来的脸,这里和黄大仙祠一样负载凡夫俗子一生的希望与幸福。

走在相命街上,耳边尽是相命师的呼唤:“来算命吧,不准不收钱。” 看看价格表,其实并不便宜,摸骨收费高达港币500,还分大、中和小三种算法。由于摊子多,有的生意惨淡,相命师也不在意,自个儿写书法作乐。

中年人较喜欢传统算命如紫薇斗数、面相、摸骨等。

生意最好的是塔罗牌,顾客全是年轻美眉,在路边凳子上排排坐等算命。塔罗牌摊子设计得很阴森、恐怖,反而增添神秘感,更具吸引力。

原来今晚我才看到庙街迷人的一面。比起女人街,庙街更有意思,除了是个消费的好去处,也让老香港缅怀旧日时光、供年轻人了解社会文化。来到庙街寻宝,就算没有买到什么,也必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些回忆,肯定不会空虚而回。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晚零星的画面和片断记忆:小贩刻苦的脸、新奇的玩意儿、双妹唛、用透明塑料当门帘的小铺(望进去才惊觉卖的全是色情片)、饭香、烧腊味、咿咿呀呀的戏曲......都是鲜活的,一点也不虚假。以后,记得告诉来庙街的人,一定要从龙头逛到龙尾,忘记那些廉价衣服和饰品,好好用心去体会真正香港市井生活的一面。


Thursday, June 11, 2009

榕树头的歌声


来到庙街,自然会想看看榕树头,也就是电影 《新不了情》 中袁咏仪、冯宝宝和吴家丽卖唱的地方。这里的歌星们有一班歌迷捧场,游客要拍照还得给钱呢。远远听到她们唱着戏曲,咿咿呀呀的二胡伴奏,在晚风中竟有一种荒凉的意境。

我观察四周,找到车站的一个角落,正要举起相机,其中一个敏感的歌星已大喊:“唔准影啊!”

我吓了一跳,台上歌星不受干扰,继续献唱。那个发现我的歌星拉我坐在圆板凳上,笑盈盈地说:“她是歌星来的,要拍照就要付50。”我说不拍了,歌星又愁着脸:“你就点歌吧!今天行情很淡。”我往袋里掏钱,摸到一个硬币,拿出来一看,是5元,想放回去再掏个2元,歌星已抓住我的手臂,接过硬币笑着走开了。

一排排凳子上,只有我和一个阿伯。阿伯垂着头,不知是在沉思还是睡着了。我尴尬得手不知摆在哪里,只好望望天空,望望地面,再望望台上。台上伴奏的乐师目光失焦似的,好像在看着我,也好像在看别处。

忽然灵光一闪,我拿出手机,假装看短讯,其实偷偷按下录音键,录下她们的歌声。这下我得意起来了,笑眯眯地望着台上的表演。

夜奔庙街(2)

看完电影,已是晚上九点。没有老板娘在身旁,我是个自由人了,哪有早归之理?继续找乐子去,于是往庙街进发。



来电影中心时,街道还是冷清的,现在竟摆满摊子,人潮汹涌。呵,原来这里也是庙街的一部分,昨晚我逛的佐敦站庙街,竟延绵至油麻地这里!好长哦!



肚子饿得打鼓,得先填饱肚子才行。少了老板娘的眷顾,我得掏腰包买饭吃。点了最便宜的饭,坐下等待时,抬头望见“艳阳天”“大亨利”等招牌,有点像烟花巷的感觉。这里原本就是有名的红灯区啊!

灯光灿烂,更胜白昼。靡靡之音开始响起。



遥遥相对的两个老伯,不约而同持扇拨凉,既是同行,也可能是同乡,在炎炎夏夜,诉说当年情。

等了半小时,我饿得灰白的脸变成黑脸。向来耐得饥寒的我,最不能忍受别人浪费我宝贵的时间,于是下定决心:走人!来到另一档,先声明要最快上桌的饭,大婶拍拍胸口:“几分钟就好,你先坐下等。”



当当当!!腊肠饭端上来时,还以为是供奉好兄弟的饭(虽然我已饿得像只饿鬼)。三条未切的腊肠,烤焦程度不一,结结实实地看起来非常硬。每咬一口,还得顾忌别人眼光,拜托大婶,你就不能帮我切一切吗?幸好有酱油捞饭,我勉强吃了半锅。蓝色印有 “哈尔滨啤酒” 的壶里装有淡如开水的茶。后来想想,这是最便宜的饭,也就释怀了。

吃饱后,双脚开始有力气了,逛街欲望又起。问问大婶,原来这里是庙街的 “龙头”,那昨晚我逛的佐敦站庙街是 “龙尾” 了。好,就从龙头逛起,逛至龙尾就搭地铁回湾仔。

原来刚才找百老汇电影中心时经过的卖古物的摊子就在榕树头附近,卖的是文房四宝、字画、老照片、古玩、古刀古剑、古董表等。




找到几张 “双妹唛” 卡片,心里狂喜。很久以前就很喜欢 “双妹唛” 图画,尤其是丹凤眼、涂蔻丹,充满古典味的民初女子画像。这些纸牌美人代言香烟、花露水、火柴、日历等商品。有的还模仿 18 世纪洛可可画风,酥胸半露。从服饰中可看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女装变化,单单袖子就有公主袖、喇叭袖、四分之三袖及无袖,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一只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 袖子风情还真耐人寻味。




Wednesday, June 10, 2009

去百老汇看电影


在铜锣湾地铁站的旅游中心拿了传单,传单是这样写的:

百老汇电影中心于1996年诞生,为全港最具规模的百老汇院线旗下影院。选址于融合香港不同文化特色的油麻地,自开幕以来,致力拉阔电影空间,开拓文化国度,是现时香港独一无二的电影文化地标。

单单 “百老汇” 三字就让我神往了,于是把老板娘带到庙街后,自己搭地铁回油麻地,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看电影去。

看地图时发现百老汇电影中心只隔庙街一条街而已,不禁骂自己干吗搭地铁?可是,地图说的是一回事,走在路上又是另一回事。走了好久,只看到路边树林下卖古玩的摊子,饶有趣味的,可是无暇欣赏,继续找电影中心去。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看出外语片,原本就是来港其中一个心愿。

向一位小姐问路。小姐指着前方:“直走转右就到啦!” 看,总是差那几步路!寻寻觅觅,原来就在附近。

“百老汇” ,这名字让人联想到大剧院,偏偏比我国购物中心的戏院还要小。但是没关系,戏院不须大,有播好戏就行了。让我惊喜的是这里有书店和影视店,有些冷门片是我不曾听过、看过的。阅读光盘上的鉴赏说明,就让人有买下先睹为快的冲动,可是一看标价,钱囊羞涩的我马上泄气。

上映的还是以商业片为主,外语片只有 “巴黎爱漫游”(Two Days In Paris)一出。票价为55港币,大约马币27令吉,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贵的一出。


Tuesday, June 9, 2009

突击女人街

告诉老板娘我昨晚夜奔庙街的经历,老板娘也来劲了,直说要往女人街和庙街走一趟。哈哈,正中下怀,两人马上从书展溜出来,搭地铁到旺角去!

一出旺角站,我们哇了一声,被头上密密麻麻的招牌吓着了!旺角果然很旺嘛!

女人街和庙街很像,只是货物较贵。由于没有标价,所以得靠嘴皮子杀价。我反而喜欢庙街的坦荡,亮出价钱,喜欢就杀价,不喜欢就走。



港剧“溏心风暴”中林峰饰演角色的母亲就在女人街摆档,这个场景很熟悉吧?



东南西北女人街,只能选一条来逛,要逛完四条街,可要耗很多体力哦!



刻薄老板娘不准我拍照,说怕被人抄袭皮包款式。原来女人街也有商业机密的哟!只好偷偷拍了。对不起,老板娘,我是不会透露机密的啦,只是想拍下这些漂亮的手提包而已。

为了四件值港币20的上衣,我和小贩斗长气,杀价了好久,最后败下阵来。我随口问问是否可以刷卡,小贩竟呼朋唤友,到处借信用卡机,还搞到要向附近店铺借,把我当成大客户似的,吓得我赶快劝阻,付现款了事。

女人街也卖冒牌手提袋,人称“老翻”,不过不摆出来卖,只用商品目录或少数样品供顾客参考,如果有兴趣买就邀你上楼慢慢挑选。

也有一些凶悍的小贩,若问价后不买,就呛声:“识唔识货架?呢件系新款来的呀!”吓得我们落荒而逃。



女人街附近的波鞋街卖的全是运动用品,我们略略看过,没时间逗留太久。旺角路大人多,看人们过马路也很有趣。行色匆匆的人们一起跨步走,构成一个忙碌的都会风景画。

喜欢过马路时听见的叮叮声。朋友说那是提醒盲人的讯号,随着越来越紧凑的铃声,盲人就会知道红绿灯是转红还是转绿。



绿色的邮筒引起我的疑惑,后来在“古今建筑漫游”中得到答案。Sid 带领我们参观中环邮政局时,我问:“香港的邮筒是绿色的吗?我看到的通常是红色的。”

Sid 说只有英联邦国家(Commonwealth)的邮筒是红色的,包括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大马,可是自从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为了去英国化,把邮筒改为绿色了。 Sid 说他从澳洲念书回港,有一天出去寄信,找了好久都找不到邮筒。回家问妈妈,妈妈说:“阿仔,香港邮筒换佐绿色好耐啦!”我们听了大笑。

Sunday, June 7, 2009

夜奔庙街(1)

吃过晚饭,老板和老板娘往酒店走,我心知不妙,说要买东西,请他们先回酒店。挥挥手掉头就走。哈哈,我是去买东西,不过是去庙街买啦!

有了白天搭地铁的经验,我脚步更快了。上了湾仔站地铁直奔金钟站,再转搭荃湾线。问了身边美女到庙街是否在油麻地站下,美女说可以,不过在佐敦站下会更近。好,信你!

一出佐敦站,马上认住对面高楼的广告牌,待会儿还要靠它找回来时路呢!出了地铁站,转右再转右,长长的庙街就在眼前。





其实庙街和咱们的夜市不太一样。夜市是包罗万象,什么都卖,庙街只卖衣服、皮包、手表、饰物等,并不卖食物,要吃就得光顾两旁的店铺了。

庙街结构是很特别的。摊位建在路旁店铺外面,路上可看到供插摊位支架的小孔。因此长期以来,游客只逛摊位而忽略了店铺,导致店铺生意越做越没起色,只好关门大吉。我在港几天,也有读到店主因不满庙街摊位霸占人行道而怒吼的新闻。

逛了一阵,意兴阑珊了,因为卖的东西都大同小异。价钱虽然便宜,但是款式不见吸引。后来看见售卖光盘的店铺,就一头钻进去了。找了近一小时,找到七张喜欢的光盘,问店员有优惠价吗?他说:“买一百张也没便宜啦!” 好,看在这些在大马难买到的影片份上,我心甘情愿付钱。





光顾卖磁铁的摊位时,老板友善地跟我谈笑风生,还说算我便宜,五个只卖10块港币。既然老板好说话,我也爽快付钱。回到酒店,呵呵,被坑了!买五变四,我望着袋里的四个磁铁,气得在床上打滚。



逛了一天的书展和庙街,我的脚肿如猪蹄。明天还有气力逛书展吗?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