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7, 2009

石塔镇海遇姚兰和赵大姐




从走道到彩池群那段艰难路程中,我被围巾箍得几乎窒息,有阵子还眼冒金星、脚步踉跄。忽然有个女子打身边走过,轻声说:“ 你把围巾打开些,就不会那么闷了。” 对呀!我干吗这么辛苦?赶紧扯开围巾,顿时感到轻松多了。

这位清秀女子来自浙江,名叫姚兰。她原本和两位长辈一起走,不久就落单,和我同行了。我们边走边闲聊,渐渐地,她的健谈和开朗驱走了我的寂寞。来到石塔镇海,我们开心得手舞足蹈,互相替对方拍照。



根据资料,石塔镇海有间飞檐翘角的石屋,建于明朝。如今大部分石屋已被雪霜侵蚀,埋没在钙化池中了。至于池中的石塔,我怎么都找不到。



这里还有专人摄影,一路向游客招揽生意。我和姚兰没有兴趣,边走边摇头,那些人也就散了。一位大姐一直跟着我们,沿途解说,还自动帮我们照相。我们怪不好意思,便随口问她拍的照片可有水准。这下她可乐了,拿出许多照片让我们参考。其实照片水准一般,但她带我们到观景台去拍,那儿可俯瞰整个石塔镇海的景色,我们也就答应让她做成这笔生意了。大姐利落地嚓嚓嚓为我们照了两张全身和半身的照片。

冲洗照片倒是花了不少时间,我和姚兰等得不耐烦,担心耽误了行程。几次想一走了之,大姐总是说:“ 快了!快了!” 我们还威胁她若照片不美,我们不付钱。

后来,两人催得没劲了,只好讨张椅子坐着等。和大姐聊起,才知她姓赵,在这里做生意几年了。聊着聊着,照片也洗出来了。



观景台上看到的石塔镇海全景。四周已是银装素裹,池水却是色彩斑斓,这也是黄龙一奇。

来到西王母住的瑶池

步行将近一小时,终于可以开始欣赏黄龙美景了。这次行程又是倒吃甘蔗式的,我们乘索道直达山顶,然后步行下山,省时省力。所以,本来第一个景点——位于沟口的迎宾池反而变成最后一站了。

黄龙沟是一条长约7公里、宽约300公尺的钙华山峡。景区内的山谷几乎被乳黄色钙华岩石覆盖,极像一条从山顶奔腾而下的黄龙。由于景观奇美,黄龙又称 “ 圣地仙境,人间瑶池 ”。



小时常看到讣闻有“ 驾返瑶池 ”四字,还把它当做成语写在大楷簿上,结果老师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我心想人死后就回到瑶池,瑶池一定很美,美到像基督徒上的天堂一样。后来读了李商隐的《瑶池》诗,才知道瑶池是神话中西王母住的地方。

《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诗中阿母就是西王母。周穆王出巡来到西天,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欢迎他。然而,拥有日行三万里的八骏的周穆王,竟然没有驾到,辜负了西王母的厚意。

瑶是美玉,瑶池自然是由美玉积成的池子,黄龙瑶池真的有美玉吗?其实虽不中,亦不远矣。的的确确是玉一般的池子,玲珑剔透的池壁以黄玉砌成,池水五彩缤纷,千变万化,我是想不出更有新意的词汇来形容它的美了,这里被称为人间瑶池当之无愧。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黄龙沟顶最高的彩池群,美得让人不知所措,不知从何看起。双眼贪婪地四处张望,觉得这里好美,那里也美,那边更美!心里只有赞叹和惊叹!

400多个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彩池,如梯田般层层叠叠,排列有序,一整片一整片巨大石片上面有流动的池水,一层一层从山顶流下。






据科学家分析,黄龙池水基调为蓝色和绿色,那是因为钙池的透明度很高,空气净洁度也很高。蓝绿色的池水映着池周各种颜色和岩石含有矿物质特有的颜色,池底看来就像有各种色泽。再加上散射、反射、折射的条件,池水就呈现丰富多彩的神奇面貌了。

因此,西王母的瑶池并不是子虚乌有的,古人安排西王母住在西天的瑶池,并不是完全虚构的神话,因为只有这么美的瑶池才配让王母娘娘住啊!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黄龙古寺



走了近45分钟,终于看到五彩池的标示牌,还有350米。拼命赶路而又以围巾紧箍颈项的我已经呼吸困难,气喘吁吁。不行了,弯下身子休息一会儿。



眼前有一依山而建的阶梯走道,心想走完后就到五彩池,精神抖擞起来。



谁知这350米的路程竟是折腾得很。仿佛走不完的阶梯,望不到尽头的雪景,差点让我放弃,不想前进。双脚更是不由自主地颤抖,全身冷得失去知觉似的。现在回想,我称这段路程为“ 350米夺魂走道 ”。



咬着牙,数着拍子,终于走完阶梯了。眼前出现一座建筑物,
楣上有一古匾,题的正是 “ 黄龙古寺 ”。



史书记载黄龙寺是明兵马使马朝觐所建,亦名雪山寺。传说中的 “ 黄龙真人 ” 在这座古寺中修炼,并得道成仙,因此黄龙古寺也是考察历代道教文化演变的重要遗址。

也有传说
助大禹治水的东海黄龙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为黄龙真人,把身体化作十里金沙,身上的麟则化为千座彩池。后人记其功德,建黄龙寺,所以黄龙古寺是川西北高原追溯大禹治水史迹的重要佐证。



每年农历六月十二至十五,黄龙古寺举办庙会,附近的藏、羌、回、汉各族都来赶会,场面盛大,热闹非凡。

庙会一结束,黄龙都会下一场雨。人们喜欢在雨中淋沐,认为这是上苍感应百姓行善而下的雨,他们称为 “ 洗山雨”。

Friday, December 18, 2009

那些人那些事

喊山



前往黄龙古寺途中,有一位游客对着远处的山叫喊,中气十足、声如洪钟。

我禁不住好奇心,问道:“ 您在做什么?”

她说:“ 这叫喊山,一鼓作气喊出来,痛快!”


好一句 “ 痛快 ”!我也想像她那样大喊,喊出所有郁闷,可是那一刻我竟没有勇气这么做。我只在她身边静静站着,听她长长的喊声在雪山中回响。



仿佛是种效应,不远处又传来喊山的声音。这位游客满脸笑容,喊山带来的快乐不容置疑。多想陪她喊一次啊!期望有一天,我能不惧别人目光,诚实地喊出自己的心声。

同路的人




孤身上路,在长长的栈道上不见人影,开始时还蛮享受这种孤独,心无旁骛,静静欣赏雪景。久了心中又害怕起来,仿佛天地间只剩自己一人。望见远处有人走来了,我就放慢脚步,让他们赶上来,听听他们的谈笑声,心就定了。




这三人边喝啤酒边走,笑语不断,羡煞旁人。我跟在后头走了一段,渐渐地又觉得太聒噪了,有点心烦,于是站住了等她们走远,才继续前进。

太静就感到害怕,太吵又觉得烦心,我到底怎么了?



扫雪的人





在一个人的旅途上,遇见扫雪的人我就停下为他们拍照。在霜重路滑的情况下,他们默默劳动,为我们扫雪,让我们轻轻松松走在栈道上,不怕打滑。

我喜欢看他们坚毅的表情,想拍下来,可是他们总是回避,有位大妈更干脆:“ 哎,干吗拍我?我来拍你!” 一把抢过我的相机,叫我站在她选好的位置,就嚓嚓嚓为我拍照了。接着她把相机还给笑容尴尬的我,又低着头沙沙沙地扫起雪来了。


执子之手



这对老夫妻是团里沉默的一对。虽有女儿同来,可女儿总是和其他团员一起,剩下两老相伴而行。两老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轻声交谈。我走远了回头望去,看见他们十指紧扣,小心翼翼地走,心里莫名感动,就举起相机拍下来了。

下定决心看尽黄龙美景的我拼命加快脚步赶路,还担心慢行的两老不能走遍所有景点。然而每到一处不久,两老总也不徐不疾地赶到,我不禁笑自己多虑了,也试着放慢脚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黄龙的美啊!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直捣黄龙

题目是 “ 直捣黄龙 ”只是借其意而已,其实这句成语中的黄龙是在吉林省,宋朝时金人之地。岳飞讨伐金兵时常以 “ 直捣黄龙 ” 来勉励部下,表示长驱直入金人老窝,杀尽敌人之意,和我们要游览的黄龙景区毫无关系。

至于四川黄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藏语里,“黄龙”又称“瑟尔嵯”,意思是金色的湖。另一种说法是景以寺名。据《松潘县志》所载:“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导水,自茂州而止,始有岷江……后黄龙修道成仙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觐。”



在黄龙景区入口处与 Gary 和 Sue 合影。这对妙夫妻和我特别投缘,因为我们都很会找乐子,常常掉队自己找景点去,所以沿途看到的景物跟别人不太一样。这样不按牌理出牌的后果有好有坏,像这次在黄龙景区入口处等巴士载我们去乘坐索道时,就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巴士行驶后不久,有人发现这对夫妻失踪了。大家望向我:“ 你不是常跟他们一伙的吗?他们人呢?” 我说:“ 刚才合照后就各自上巴士了呀!”

小余说准是落下他们了。巴士送我们到红岩关索道站,小余嘱咐我们先上,他和领队回入口处找他们。后来辗转知道,原来他们两人往别处拍照,结果巴士走了也不知道。小余接了他们后让他们乘搭下一趟索道上山。




其实索道就是我们口中的缆车,一个车厢里只供4至6人坐。索道越升越高,雪山开始出现眼前。黄龙的美景真令人期待



索道内的我们不敢往下看,只好故作镇定拍照作乐。



小余说我们只待四小时。他深知我们磨磨蹭蹭的劣根性,尤其警告我别再像在九寨沟那样流连忘返,让团友枯等。既然被点名警告,我当然不敢造次,决定好好策划时间,利落漂亮地走过这趟黄龙之旅。

首先,我得撇下绊我脚步的团友,尤其是在同个景区同个角度摆出十几个甫士来拍照还嫌不够的人,等我拍了你,你拍了我,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了。对不起了,我决定展开黄龙孤独之旅,才不至于错过任何一处美景。



这趟艰辛路程既考脚力,又要抗拒严寒,我自然有备而战。我把自己包成大肉粽,馅料有:

一件卫生衣+一件黑色长袖T恤+一件绿色外套+一件褐色外套+一件借来的冬衣+一条围巾+两条卫生裤+一条绿色牛仔裤+一双手套

好啦,大肉粽上路了!!

黄龙,你以冰冷迎接我

饱食一顿后,我们出发去黄龙。从九寨沟到黄龙需时四小时。8时出发,抵达时是午夜了。吃饱后在巴士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哇,真享受!小余大概也是这么想吧?巴士开动不久,他就熄灯了。黑暗中,大家在摇篮般晃动的巴士上安然入睡。

我睡了不久,张开眼睛往窗外看,朦朦胧胧只见白茫茫一片。定睛一看,顿时魂飞天外!这哪里是雪?根本就是巴士贴着山壁走!外面的山壁只离巴士几厘米啊!抬头看去,高高的山壁望不到顶,万一雪崩······

睡意全消的我马上坐起来向四周张望,几个团员也已察觉我们身处险境,面青唇白地向前望。巴士前头的驾车师傅和导游小余坐得直直地,师傅两手紧握驾驶盘,小余忙着抹窗镜上的水雾。沉默的空气中充满不安的气氛。

渐渐地,巴士里所有的团员都被惊醒了。开了巴士的灯,所有人盯着窗外的山壁,提着一颗心在祈祷。小余无奈地笑:“ 唉,本来熄灯让你们睡觉就是不要你们多看、多想,现在可好,大家一起担心了······” 玻璃窗外越来越朦,气温越来越低,小余说今晚拼了命也要上山,否则明天可能会封山了。

午夜12时,终于到了海拔4000米的黄龙。以为灾难过去了,谁知等待我们的是没暖气、没热水的酒店!根据工作人员说法,热水供应时间是早上8时到晚上8时,我们午夜才来到,当然没热水了。至于暖气,是在11月真正进入冬季时才提供,现在是10月中······

好好好,没关系,没听过Malaysia Boleh吗?这点小挫折难得倒我们吗?可是······酒店大厅的厕所没有门,也没有灯,这未免太太太过分了吧?

当晚不敢洗澡,只用冷冰冰的水洗把脸,再穿上三件衣服、一双厚袜子,就钻入被窝里睡。整夜就像睡在冰窖里,难以入眠。好不容易把被窝睡得暖一点,尿意竟来袭,怎舍得离开被窝啊!憋不住了,就以最快速度冲进厕所解决,再冲出来钻入被窝。呜呜呜······原本暖烘烘的被窝又变成冰窖了!

我发誓:以后不去冰天雪地的地方了!

Wednesday, December 9, 2009

树正群海和火花海



树正寨的对面就是树正群海了。由于这海子是由二、三十个大大小小海子群集而成,而且是呈梯田状,因此高低分明,蓝绿红紫层次也分明。游客可以悠闲地坐在栈桥上欣赏美景。我们时间不足,没到附近的树正寨瀑布,想想看串连起四十个高低不一的海子的瀑布落下时是多么壮观哪!唉,又一个遗憾!





集合时间已到,我们离开树正寨,乘游览车出沟口。心里依依不舍,也很感激树正群海给了我们最美好的结束。再见了,九寨沟。

游览车在下一站停下。我们看到游客上上下下,心里不甘,把心一横:“ 好吧!再多看一个海子吧!一个就好,快快看完就出沟口!”

于是,我们看到了火花海。火花海怎么没火花?其实我们在错误的时间抵达。如果早上先游览树正寨,这海子水面会在阳光折射下闪烁着亮点,波光粼粼,像是一朵朵跳跃的火花。可惜呀!小余倒吃甘蔗游览法来到这里就错过看到点点火花的机会了。因为现在已是下午,湖面早已从璀璨变为平静了。



平静的火花海不失其美,我们就静下心慢慢欣赏吧!





真的要走了。我们已经迟到了,不能让团友久等。结果······果然坏事做不得,这个时候所有游客都赶着回到沟口去,来了几辆游览车不是爆满就是不停,我们之前的笑脸渐渐消失,苦涩开始浮现。最后和其他游客讨论对策,约定在下一辆游览车驶来时,大伙儿一起上,张开双臂把车拦下。

不久,游览车来了,大家摩拳擦掌,一拥而上,成功!!

到站时,我们向所有久等的团友们诚挚道歉,也忍不住怪美丽的九寨沟山水留住了我们的脚步,害我们迟到。



离开前,逛逛边边街。边边街是九寨沟景区外的一条长街,卖的全是纪念品。小余一再吩咐我们别买,因为松潘卖的比这里便宜。我们走过边边街,一路上目不斜视,忍住不看、不买,终于离开了九寨沟。

Monday, December 7, 2009

酥油茶、青稞饼、白塔



来到藏族地区,一定要尝尝他们特有的酥油茶。九寨沟民俗文化村里的一个帐篷里,有人买酥油茶。我钻了进去,里边顾客很少,旅伴们都没兴趣试,我叫他们先走,打算一个人好好品尝。

酥油茶端上,颜色像Horlick。碗上架着一支筷子,我一时不能会意,后来看到别人用来搅拌酥油茶,便有样学样。一喝,味道有点怪,可是我喜欢它够甜。再喝,开始尝到香醇滋味,就停不了口,很快就把温热的酥油茶喝光了。


酥油茶是用砖茶和酥油(黄油,也是我们常说的牛油)制成的。用水煮了砖茶,再加入酥油,然后放在桶里用力敲打,使油茶交融,最后呈乳液状,就成了酥油茶。当然,现在一般不用人力敲打,而改用电动搅拌机了。

高原的气候寒冷,在露天放牧的藏人需要御寒保暖的热饮,于是创造了高热量的酥油茶。酥油更是藏族每天不可或缺的食品。酥油不但可以煮食,也在祭祀时用来点灯敬神供佛,甚至可用来搽脸防晒抗寒呢!



喝完酥油茶,我还舍不得离去,就去看看藏族姑娘在忙什么。原来在做青稞饼。青稞是一种麦,具有丰富的营养。青稞可做青稞酒、青稞面和青稞饼。藏族姑娘专心地做青稞饼,一定很好吃,可惜我没有时间,只好拍下来解馋。



九寨沟民俗文化村出口处的白塔,旁边有一排转经筒。



啊,杀价双姝在白塔下重逢了!想到昨晚联手杀价买到好东西,两人得意地笑了。难得有缘,快拍照留念,因为一转身就又各分东西了。





转转神圣的转经筒,记得由左到右的方向转哦!祈愿一切顺利安好。

独特的康巴文化



九寨沟的路旁可看到一排排五彩经幡,用几丈长的布制成,经幡上印有经文,并挂在旗杆上。

这是藏民特殊习俗,古时统治者赠送哈达( 一种祝福的布料 )给英勇善战的勇士以示奖励,勇士们就把哈达高高悬挂在房子四周,表示荣耀。

后来佛教传到藏族地区,经幡就用以弘扬宗教了。把印有经文的布帛高挂屋外,就有代行念经、隐恶扬善、忏悔赎罪的作用。藏族也透过这种方式来祈祷上天给予他们阳光和雨露,以使农作物丰收,牛马肥壮。因此,不论在寺庙还是住家,都可看到经幡随风飞扬的景象。



藏民信奉的藏传佛教和我们熟悉的佛教不太一样。他们的建筑到处可见法王、仙人、鬼怪、保护神的画像。虽然画得面目狰狞,青面獠牙,可是配以鲜艳抢眼的颜色,表现出一种怪诞但又震撼人心的美。



画上佛像、半掩的门让人忍不住想进去一探究竟。











屋檐的转经筒,看似大线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