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1, 2009

香港国际书展随笔

香港国际书展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之前听说从湾仔地铁站可步行到书展会场,便想试试不搭的士,用走的去那里。下了地铁,正想找人问路,大大的指示牌已在眼前:“ 往书展 ”,另加一条人龙做路标。在香港,看到人龙别急着排队,要先搞清楚是龙头还是龙尾,如果后来者排在龙头,会招人白眼的。

问清楚哪里是龙尾后,我赶紧加入人龙。人龙一直走一直走,竟走入购物中心去了!没错,是购物中心!然后由侧门出来上天桥,这下又把我吓了一跳。如果不是沿途都有 “往书展 ” 的指示牌,我可能会怀疑自己排错队、跟错人龙了呢!这种借路法还是第一次,可是长长的人龙一直保持着秩序,没人推挤或插队,香港人,好样的!

天桥上又是另一番风景。两旁有法轮功人士静坐示威,中间派传单的人呈直线站着,人龙自动分为左右两行,拿了左边拿右边的,绝不错过。有别于路边的商业传单,书展传单印刷精美,还附送小扇子、光盘、袋子等,我觉得很新奇,拿了一个又一个,边走边看,为进入书展寻宝而热身。



终于到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从展览中心望出去,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海港。

暑假期间办书展,当然是人山人海的盛况。现在不止蚂蚁出洞,蜜蜂也出巢了!

会场共分五层,且是单行道,就是说一进去就要逛完五层才可以到出口。乐龄人士可苦了,我这才走完两层就大袋小袋的更加凄惨!结果花了三天才逛完。

这个书展跟我国书展不同处是有个 “ 失散人士聚集处 ” ,那些失魂鱼可以自动游来此处等人来 “ 认领 ” 。每层都有急救站,虽然可能用不着,可是有此准备,显得主办当局的用心。每层备有电脑供搜索书籍,可惜使用率低,大部分人喜欢自己逛摊位寻宝。

各摊位设计出位,密密麻麻向你做资讯轰炸。宗教区的摊位设计美轮美奂,儿童读物区设计得逗趣有创意,吸引我的目光。

道教团体“青观道”的许愿树挂满人们的希望与祝福。我在卡片上写下愿望,遥寄未知的将来。

在国际书摊惊鸿一瞥,埃及书摊的法老王图画让我停下脚步,伫立良久。可惜价格太高买不下手,只能用相机记录这份美丽。越南的民俗画也让我迟迟不愿离去。

在儿童读物区赫然看到The Young Scientists 书摊,面对向我积极促销的工作人员,忍不住告诉她,我曾经是这本书中文版的作者。问她销路如何,她说不错。我们互相打气。

各摊位的工作人员表现积极,看似做暑假工的学生哥、学生妹在这里口才一流,人还未到,他们已经喋喋不休:“ 屋企的小朋友有无睇书啊?而家订购有折扣啊!” 当我尴尬地说没有小朋友时,他就改口说:“ 那买几本送外甥、侄儿吧!” 厉害,太厉害了,真让人招架不住。

每当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架上书本时,马上有人递到面前,详细为我解说。想提出疑问时,抬头一望,总有人带着友善笑容等着你,这种服务态度真的很贴心。由于我挂的是越南 “派司” ,便开玩笑说:“ 我不能订购啦,我是越南来的。” 工作人员转身拿出订购表格:“ 没问题,我们邮寄给你,两个星期即到!” 噢,真的被他打败了!

适逢清明上河图在港展出,书展也推出珍藏套装《东京梦——清明上河图》,值港币116,折扣15%,约马币50令吉。除了详细的鉴赏说明,还附有接龙式的全画明信片、焦点白描图10幅、一个卡片式放大镜,让人慢慢欣赏一笔一画。超值啊!!赶紧买下两本,还获赠一本小书《趣味陶瓷》,内有大量青瓷、彩绘陶的图片,美极了!

惊喜还在后头呢!原本消费港币 100 才获赠环保袋的,我只消费了港币 98。正在惋惜懊恼时,善解人意的工作人员把精美环保袋塞到我手里,催促我快走。哈哈,谢谢了。

在第五展览厅里搜寻大陆书,发现展出的多是畅销书,和大马书展没两样。我不想浪费时间,就专找精装硬皮书,看看有何惊喜。

找到《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信笺》和《红楼梦人物全图信笺》,各港币 50。信笺是极薄的宣纸,若真用来写信还怕会被笔嘴捅破了呢!当然只收着欣赏。每张信笺上都有一幅画。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信笺》画的是各行各业如耍猴儿的、跑旱船的、卖石榴花儿的、卖烧饼油炸果的、磨剪刀磨刀的、焊洋铁壶的......这些景物,我已无缘亲见,惟有透过信笺,思之惜之,若干年后,犹觉新鲜。

《红楼梦人物全图信笺》除了十二金钗,还有丫鬟、老嬷嬷、男仆们、戏班子各丫头,甚至警幻仙姑、甄士隐、蒋玉菡等画像都有,几乎所有书里人物都倾巢而出了,而且还是我最爱的古典画风。也许在红学研讨会上,我可以拿这些信笺让学者们签名呢。



Tuesday, May 26, 2009

箭在弦上,戏将开演


在金像奖女神塑像下,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一个少年管弦乐队专心投入地演奏悦耳动听的迪斯尼电影音乐。观众看得入神,听得沉醉,演奏者动容的神情令人难忘。

刚睡醒的我,精神饱满。在动听的乐曲包围下,我决定不再前进。传短讯给老板娘,请她在咖啡座舒舒服服地看烟火表演,我在码头附近看,也方便和稍后从广州来的秀媛会合。其实我不好意思让老板娘来这里跟我一起挤。

既然决定了,我就在海堤选定看烟火的最佳位置,坐了下来,掏出昨天没吃完的面包,和着开水吃,养精蓄锐以迎接这场久等的 “幻彩咏香江” 烟火汇演。

这是最甜蜜的等待。不知是否已睡饱,还是已裹腹,此刻的我,心满意足。和一群毫不相识的人坐在地下挤着,我竟完全放松了自己。举起相机研究待会儿要拍摄的角度,听着动听的管弦乐,此时此刻,夫复何求?在香港的这几天,最快乐的就是现在。

经过早上 “古今建筑漫游”,现在望向维多利亚海域,清楚认出了宏伟建筑中的中银大厦、会展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中环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密密麻麻挨挤着,一直延伸到湾仔。以后,如果有人问起我对香港的印象,我必不会笼统一句:“建筑很高、很先进”而已,我曾经阅读过这些建筑的故事 。

夜幕悄悄降下,大家准备就绪,坐着的站起来了,要摄影的摆好姿势了,管弦乐队鸣鼓收兵了,情绪开始高涨了!!

我忙着传短讯给秀媛,希望她赶得上和我分享这场汇演。她回短讯说已到码头了。我说我在第一行,你是挤不进来的了,还是各自观赏后,在金像奖女神像下见吧!

幻彩咏香江

全球最大型的灯光音乐汇演,在镭射灯束下,维多利亚港两岸40幢建筑以幻彩舞蹈向人们打招呼,璀璨耀目!!71日至81日,配合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每个周六加插烟火表演,更值得一看。

和着英语和普通话的讲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灯光齐放,有时像束激光,有时像条游移的蛇,乍现骤逝,忽闪忽现......大家屏息静气,就为捕抓最佳的镜头。

忽然人群欢呼连连,空中绽放朵朵七彩烟花,红的、绿的、橙的,在夜空中划过一道道线,然后隐没在黑暗中。接着,另一朵烟火升起,又引起另一轮的欢呼,令观众的眼睛和双手都不得闲。海风和水气袭来,头发飘动,心也随着音乐和彩光摇摇荡荡的,不知去向。我只知道在那短短几分钟里,我和一群不同肤色的陌生人一起呐喊、欢呼、赞叹,在这个巨大舞台上共同完成一项演出。

由璀璨变回平静的海港还是美的,船上进行食宴,歌女伴唱的声音隐约可闻,有点颓丧糜烂的感觉。

和秀媛重逢,久违的她风采依旧。他乡遇故知,没想到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居然在香港发生。

Thursday, May 21, 2009

尖沙嘴文化之旅



由于来香港之前已做了功课,因此轻易地认出了钟楼和香港文化中心这两个地标。大前天是夜访,今天在白昼才看了个清楚,这里少了霓虹灯,却多了几分人文气息。

在尖沙嘴码头看到震撼人心的一幕:一群法轮功信徒静坐示威,布条上写着:“大家齐齐来退党”“退出共产党”,还展示许多中共虐待法轮功信徒的血腥照片。我边看边想,如果这种情形在大马发生,相信他们早在内安法令下被捕了。



钟楼,近看远看两相宜。



从文化中心的走廊石柱间看钟楼。

和老板娘分开行动,她去购物,我自己找乐子,两人约定傍晚在海滨集合看八点的“幻影咏香江”。



香港文化中心似金字塔的设计,线条简单,有种务实之感。

我先去香港文化中心,《红楼梦》舞台剧已在三点开演,无缘看到有点可惜。幸好还有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正在上演,英文台词深奥,听不懂,只能欣赏演员生动的表情。由于台前挤满观众,个子矮的我只好乘手扶电梯上上下下地看,还发着抖拍照。工作人员示意不准拍照,因为闪光灯会影响台上演员,我致歉后收好相机。



《威尼斯商人》没看完,我就匆匆赶到香港艺术馆去买票。一到那里,心中叫苦,人龙已排得长长。天哪!忘了今天是星期六,香港人扶老携幼来看故宫国宝啦!冒着汗排队买票,太阳毒辣得很。忽然听见前面阿伯大骂:“什么?不能看?我们等了那么久......” 原来“清明上河图”每天只限一定数量的人观赏,今天已满额。我失望极了。工作人员安抚我们,说虽不能看真品,可是还可看展览厅外放映的影视光盘,听听有关此画的说明和各界专家对此画的看法和研究,望梅止渴一番。更何况还有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晋唐宋元书画呢!唉,无鱼虾也好,反正我是来看书画的嘛,还是买票进场吧!



香港艺术馆外的赵佶“楷书闰中秋月诗帖页”,书法秀气,我很喜欢。

我租了耳机,边走边听。由于人实在太多,排了半个小时只看到两幅作品。后来改变策略,不顺序地看,专找人龙较短的排,果然看得比较快。在等待的时候,蛮折磨人的。有些人欣赏好久好久,后面的人拉长颈项等得流口水了,他还没移动脚步的意思。有的像在看美女,眼睛瞪得大大地,口中念念有词。有个爸爸抱起孩子,让孩子把帖子的字一个个念出,差点气得后面等待的人吐血!唉,虽说欣赏艺术无罪,可是站得腰酸背痛的我还是埋怨,因为快要撑不下去了。有几位乐龄人士想插队,工作人员忙阻止。老人家很委屈:“我们应该有优待啊!站了那么久,脚都软啦!” 可是工作人员还是有礼貌地请他们排队。结果他们拂袖而去。那边厢,观赏 “清明上河图” 的人气冲冲地出来:“一组十几个人,只限看五分钟,还没看清楚就被请出来了!” 又累又饿的我终于投降,只好听着耳机、读着目录,把全部作品一一 “欣赏” 完。来时满心期待,去时丝丝遗憾,人龙太长,时间太短,这就是我的心情写照。

来到展览厅,正放映 “清明上河图” 光碟。我在一旁坐下,边看边按摩双脚,顾不了仪态了,因为两脚痛得近乎麻痹。

原来一幅描绘北宋清明时节漕船初航的民俗画,竟道出了一千年前的繁华事,一笔一捺绘出当年东京点点细节。单单动物就有九十多种,包括当时罕见的双峰骆驼。北宋东京人民生活及行业也出现画中,有理发的、卖烧饼的、补鞋的、抬桥的、甚至讨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和生活。我在书展买了 “清明上河图” 珍藏套装,回去好好欣赏回味。

看完光碟,将近六点半,离和老板娘约定的时间还有半小时,我斜躺椅上,拿出相机和笔记本做笔记,整理思绪。疲惫渐渐占据全身,在静静的一个角落,在适中的空凋下,我沉沉睡了一觉。

醒来时,已过七点,赶紧到海滨去看 “幻彩咏香江” 音乐汇演。

Wednesday, May 20, 2009

双层巴士游中环

结束了古今建筑漫游后,Sid 提醒我们坐一趟巴士欣赏中环建筑物。吃饱后,我们到码头附近的巴士总站去。看到一辆双层巴士正在开动,我们连目的地都没看就上去了(反正看了也不知是什么地方)。正想用八达通卡 “哔” 一下,没想到钱已用完了。司机大佬不耐烦地说:“ 沒钱啦,等阵快的去入啦!” 只好借老板娘的卡来“哔一哔”了。


巴士驶入市区后,我们开始兴奋起来了。来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居高临下看中环市景,另有一番滋味。

老板娘直说参加 “古今建筑漫游” 太有意思了:“幸好参加了,否则看到这些建筑物还不知它们背后的故事呢!” 真的,现在坐在双层巴士上看中环,这地方仿佛更有生命力了。我们原本坐在中间的座位,后来跑到最前面的座位去坐,也就是司机座位的上层。哇!视野更宽阔了!太棒了!两人大叫:“ 这才是真正的 ‘观光座’ 啊!” 当时巴士上层有一个乘客,不知他是否纳闷:“哪来的两个乡巴佬?”

隔着一层玻璃,中环景色成了浮光掠影。

早上漫游时,发现许多正在兴建的建筑物都用竹鹰架。Sid 说全世界只有中港澳用竹鹰架,竹不但廉宜,韧性也强,受到外来压力时虽会变形但不易折断,因此用来搭鹰架正适合。

巴士继续前进。上山下山的让我们过足坐过山车的瘾。我们发现这辆巴士是上山顶的,途中经过动物园、孙中山纪念馆等,可惜人在巴士上,不能下去参观。

住在山顶的人应该很有钱,因为沿途看到很多名车,还有菲佣在遛狗。老板娘念着一连串名车的名字,一直喊:“ 哟,我的dream car!” 巴士越往上驶,路旁住宅就越豪华。

巴士终于停下,我们下去走走。司机大佬指着远方:“喏,那是香港中文大学。” 司机大佬变得亲切了,开始和我们攀谈。知道我们来自大马,他说:“大马好哇!生活没这么大压力。” 老板娘问起山顶房价,司机大佬说这一带全是有钱人或外国人居住,普通人住不起。

巴士又要开动了。我们告诉司机大佬要坐回总站去,他笑着说:“ 我早就知道你们是来看风景的。” 我上了巴士,忽然想起八达通卡没钱了,正想借老板娘的来 “哔” ,司机大佬挥挥手:“不用付钱啦,我免费载你们回去。” 我们开心地道谢,没想到司机大佬还真有人情味啊!我们像孩子般嘻嘻哈哈地坐着,欣赏回程的风景。

今早做了一趟有意思的漫游,现在又遇见有人情味的司机大佬,好像赚到了!!回到巴士总站,我们满足地步下巴士,打算搭渡轮去尖沙嘴。





Monday, May 18, 2009

垂死的皇后码头


不知香港人对这码头有多依恋,只知这是英国人踏上香港的第一个地方,足以让它保留下来作为历史见证吧?可是,发展的巨轮还是朝它滚来了。因为填海计划,它也要让道,正式在2007731日向全港人民道别。2006年,天星码头关闭了,现在皇后码头也快消失了,香港人也在渐渐失去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

我不是来凭吊的,因为这时皇后码头还没死,可是充其量也只是个垂死的码头了。我来看看弥留的它,向它道别。

青色布条写着“保卫历史”“还港于民”;白色布条写着“保卫皇后,差你一个”“官逼民反”。铿锵有力的诉求和呼吁,让人热血沸腾。

码头很静,只有几个派传单、拿着签名簿的人。看到墙上贴满照片和声明,我听到港民发自内心的呐喊:“不告别!!”

细读手中的保卫码头特刊,终于明白皇后码头的象征意义超乎我所认识的。除了殖民象征,它也是港民抗争空间,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和保钓运动就在此进行。就是这群勇敢民众站出来抗争,殖民政府才无条件给予港民示威集会的权利。所以皇后码头的重要在于它是几代人用理想和血汗尝试摆脱殖民政府支配的集合地,不容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理由将其淡忘和埋没。

特刊揭露政府的阴谋和谎言,搬迁平价码头是为了隔绝基层的平民百姓,慢慢把中环区变成只供消费力高的有钱人进出的 “贵族领地”。虽然政府答应保留原址,但惨痛经验告诉人民,一级历史建筑经拆散重置后,往往因设计改变和位置不同而由一级降到不予评级。没有人敢冒这个险来糟踏文物。

读着读着,心情沉重。我国双溪毛糯希望之谷面临拆除命运,民间的声音多么微弱啊!直到今天,学院兴建工程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一步步逼近麻风病院的孤苦老人,人们的声音早已发不出来了。

返马后,通过新闻看到皇后码头被拆,示威者用铁链把自己绑在码头柱子也无济于事。


Friday, May 15, 2009

古今建筑漫游——中环(3)

香港渣打银行



Sid 说身为建筑师, 渣打银行 一定要介绍。这是实验性建筑物,全幢采自然光,白天用反光板采光,不需用电灯(当然阴天和夜晚例外)。以砌建方式建成,像积木般的建筑法,便于随时迁移。当年英方与中方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英国人不甘心把如此先进的建筑留在香港,打算谈判破裂后把整幢建筑搬迁到伦敦去。我忙问:“结果呢?有没有移走?” Sid 没好气地答:“当然没有啦!要不然我们现在就看不到这间银行了。”我这才察觉失言,不禁尴尬地笑。

Sid 带我们进去参观,并嘱咐我们不能拍照。里面光线充足,真的没开一盏灯。突然觉得脚下传来寒意,原来空凋就安装在地下。Sid 说这是环保式建筑,气流由下而上会传播得更快,更节省能源。

我正在赞叹,Sid 却不以为然:“都说了,这是实验性建筑,其实并不实际,成本也太高了。”

还是那句:建筑师的评价和平常人不一样。

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HSBC Headquarters)

在汇丰银行总部的大门前,Sid 叫我们向前方眺望,那里是皇后像广场。皇后像广场占地很大,对以商业区和金融中心为主的中环区来说有点浪费。Sid 叫我们想想为何皇后像广场至今未被拆除,以发展作商业用途?我们当然猜不着。

原来在 汇丰银行 买下这块地时,香港政府有明文规定:凡买下一块地后,该地方圆一百公里都属地主所有。因此,皇后像广场正属于汇丰银行 的范围内,而 汇丰银行 也承诺保护这个具历史性的地标,皇后像广场才得以保存。

尽管称为皇后像广场,却不见皇后像。原来日本占领香港后,把广场所有的塑像运回了日本。战后英政府向日本索回,可是也没运回香港,而是保存在伦敦。没有了塑像,“皇后像广场”的名称还是沿用至今。Sid 说这里还可看到战争的痕迹,汇丰银行总部大厦大门两侧的石狮上就有累累的子弹孔。


长江大厦



李嘉诚产业。以不锈钢(Stainless steel)为支柱,内有七彩光纤,夜晚光纤发亮,形成美丽的夜景。旁边有个有假山瀑布的长江公园,名字很亲共。

我说:“李嘉诚真好哇,建个公园给民众用。”

Sid 说:“那是因为他提出了条件,要特区政府准许他建更高的楼!”语气尽是讽刺。难怪这个公园显得冷清,看来香港人不太领情呢。

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

1990 建。我以为要向贝聿铭致敬,非得到法国罗浮宫或至少杭州博物院不可,却万万没想到抢先在香港和他相会了!

368 米高,在远处也拍不完全貌,只得分三个部分来拍。贝聿铭,他的风格还是那样,偏爱几何形状设计,干净利落的简明线条,从不管三尖八角的设计会破坏中国人的风水。事实证明银行业靠的是实力,现在中银已取代汇丰银行,成为香港最大银行。




上部



中部



底部

底部这几块黑色石头是否似曾相似?
远远望见这堆石头,心中早已有数。走近一看,果然是台湾艺术家朱铭的雕刻作品,由某人买下转赠中银。双铭都是我欣赏的人,他们的作品在香港相遇了,也算是有缘。我想象他们俩相望,轻轻说了一句:“哦,你也在这里!”

进去参观,竟然用天井采光。想起渣打银行的采光板。Sid 说同是银行,中银比渣打银行的建筑成本便宜了 15 至 16 倍!两者立见高下。

花旗银行的风水阵



中银斜对面的花旗银行以一身巧克力色呼应中银的银蓝色,中银清晰的影像投影在它身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花旗银行,只从高处俯瞰地面。

Sid 指着这几块石头说:“这是花旗银行的风水阵。每一年风水师会根据当年运程移动并调整石块的位置。”若不经他这么一说,我还以为是哪个缺德家伙乱丢石头呢!原来是内有乾坤哪!

我问:“那这风水阵有让花旗银行业务蒸蒸日上吗?”

Sid 想想道:“我也不知道。”

刚才不是说了中银是第一大银行吗?看来风水阵还是不敌喝洋水的贝聿铭。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



1979 年建。龙应台说过这是香港最丑陋的建筑物,在中环区更显得格格不入。我想大概这是中共的象征吧?

上大下小的设计使它具备反恐作用(敌人只能从窄小的入口入侵。)Sid 说中方将陆续将三军移到此处,到时它就是真正的军事总部了。


后记
古今建筑漫游终告一段落了。整个行程有点匆忙,且考验脚力。有点累,但很充实,好像阅读了中环区的历史,也对香港著名建筑有更深的认识。这些历史建筑印证香港百年岁月洗礼,保存了许多传统风貌,是香港珍贵的瑰宝。走在其中,我细细缅怀旧时风华,也感受到现代化的冲击。

我问 Sid:“如果今天只有一人来,你也愿意带队吗?”他说愿意。这个活动每个周六举行,由香港建筑协会会员义务主讲。忙碌的香港人愿意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实在令人钦佩。

凑巧这个活动和另一个也是免费的活动——“鸭灵号”同日同时,让我错失乘搭“鸭灵号”帆船欣赏海景的机会。没办法,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惟有寄望下次了。

回到香港规划及基建展览馆,Sid 要求我们填写调查问卷。其中有问若此活动收费,你愿意付多少?我心想完蛋了,这个活动迟早要收费了,我们穷人旅行多么希望参加这种免费又有意义的活动啊!

走出展览馆,渴得像条吐舌小狗,忙找水喝。坐在大会堂附近公园的石椅上休息,发现这些石椅中间有各种形状的纸牌,有人形如儿童、少年、老人等,做出打太极、逗猫、做运动等的动作,为冷清的公园增添生气。






Wednesday, May 13, 2009

古今建筑漫游——中环(2)

砵甸乍街(石板街)Portinger Street



这是一条石板路,叫做石板街。Sid 笑说这是建给山顶有钱佬跑步运动的,不知是真是假。夜晚这里摆有传统街边小食档。

“砵甸乍”是第一任港督 Henry Portinger 的中文名,他在 1843 年上任,不到一年就辞职。 1858 年,港政府将此路以他名字命名,作为纪念他。由于这条路很陡直,建成石级会对当时骑马代步的人造成危险,因此以石板铺路,所以也叫“石板街”。

我对香港的道路特别感兴趣,和大马的柏油路不同,这里都是坚固的石板路。我问Sid,果然是沙少石头多的石板路,而且有些路自香港开埠以来不曾再铺过,真叫人吃惊。想到我们的马路补了又补,铺了又铺,实在佩服人家城市规划的水平。



兰桂坊
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推波助澜,兰桂坊已是著名的夜店区了。我没兴趣泡夜店,却有机会在白天来到兰桂坊。白天,还未武装的兰桂坊平凡之极,只有收拾纸皮的大婶拉着手推车走过。也许兰桂坊正在憩息,以迎接夜晚忙碌、喧闹的夜生活吧?

Sid 说兰桂坊本是英国人聚居之地,有个英国人在这里开了酒吧,吸引同乡前来休闲作乐。后来这个英国人中了奖,再买下几间店铺,从此这里的酒吧如雨后春笋,成了最佳“夜蒲”之地。

艺穗会



1892 年建、主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的艺穗会前身是藏冰库。冰块贮藏在这里,供英国官员们在酷热气候下享用。后来二战时日军用作为总部,因此传说曾闹鬼。

听见这里曾是藏冰库,我赶紧用手触摸坚实的石壁,感受其特别之处。墙外的告示牌注明除了贮藏冰块,这里也提供牛奶制品给附近的医院和居民。在过去 20 年曾经八次维修,现为活跃的当代艺术空间,并于 2001 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香港文物奖。

艺穗会旁边有一条斜陡的路,名为“雪厂街”,据说冰块就是从这里推至海边,然后运输出去。

炮台里



沿着雪厂街往下走,就是前英国政府机构。旁边的石板路叫“炮台里”,想必炮台就建在上面。Sid说炮台早已拆除,我们就不上去了。这里是沿海地区,昔为军防要地。

1920年代的煤气街灯(Gas lamps)



从炮台里拾级而下到都爹利街,Sid叫我们留意石阶两旁的煤气路灯。这是香港仅存的煤气街灯,见证了早期照明情况,值得珍惜。每晚会有人来点灯,真想留下来等到夜晚,看看灯光下的街道是怎样的气氛。

看到煤气管吗?煤气管下还有煤气筒呢!


都爹利街石阶(Duddell Street Stone Steps)




由花岗石筑成的古式石阶和煤气街灯都是法定古迹。石阶建于1875 至 1889 年,位于都爹利街和雪厂街的交接处。

终审法院(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建于 1842—43年,在 1917 年扩建。由于二战期间被用作军营,所以也有闹鬼的传闻。为法定古迹。

此建筑物有类似巴黎圣母院的钟楼,Sid 说由此可猜测其前身为传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