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2, 2009

古今建筑漫游——中环(1)

原定在香港规划及基建展览馆早上十时三十分集合,我和老板娘搭地下铁到达中环爱丁堡广场时已是十时四十分。向路人问路后狂奔,来到香港大会堂(李克勤唱的那首?)才看见位于侧边的集合处。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步入馆内,不敢奢望主办当局会等我们。眼前一个男人站在那里,一问之下,正是古今建筑漫游负责人。一女子带着一个洋人进来,原来他们是参加英文组的,英文组刚刚出发了,两人失望而去。那么,中文组的呢?负责人说:“我等到现在,就只有你们两人报到。”我们忙道歉。他说:“没关系,反正一人都没来,我就多等一会儿。”

原来他是Sid,香港建筑师协会会员,每个星期六早上义务为此活动担任主讲兼导游。Sid派了传单及明信片给我们,就带领我们参观展览馆里的香港地图与地形模型,并向我们解说。

香港的土地是人们一寸一寸向海洋讨来的。高山环绕的香港经过填海工程才有平坦的土地。真难想象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会发展成繁荣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根本是个奇迹。
如模型所示,中环区本是狭长的沿海地区,越靠近山脉的年代越古老,越靠近海边的都是经过填海工程的地方。从维多利亚海港望去,长长的沿海区全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这时,又来了一对男女,新加坡人。好了,新马一家亲了,马上出发!我们会步行两小时。我望着脚上运动鞋,终于明白旅行时步行根本是一种基本技能。

走出展览馆,看到一个肮脏码头,挂着“还港予民”“官逼民反”的布条,心里一惊。问Sid:“是皇后码头吗?” 果然!我知道这码头即将被拆除,问 Sid 不觉可惜吗?

Sid 淡淡地:“没办法,已决定了。”

“难道没考虑过它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吗?”

“当然有考虑,否则就不会要求把原址搬迁至市中心了。”

我还是不甘心:“码头搬到市中心,离开了海就不是码头了,只算是个标本。”

Sid 无奈地说:“聊胜于无!”

好一句聊胜于无。Sid 再补充:“如果我们不要求,政府就不会保留的,到时什么都没有了。”

我安静了。心想自己有何资格批评人家的政府?我们自己保护古迹的工作也做得不好啊!马六甲和槟城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是一次就成功啊!可以搬迁码头也是聊胜于无。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国际金融中心)



这是香港目前最高的建筑物,说是目前最高,是因为西九龙计划会建更高的大厦。这是第一期建筑,后面还有个第二期、款式相同却矮许多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座建筑物的窗口是圆形的。
Sid 说建筑界有过这么一个笑话:建筑师在绘制设计图时,其夫人说:“真不明白为何建筑物的窗总是方形的?” 建筑师灵机一动,设计出圆形窗口,成了经典。

Sid 强调:“当然,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个笑话。”

原本的建筑物外面的墙壁是用马赛克铺的,日子久了马赛克开始剥落,斑斑驳驳很碍眼,政府下令重整。建筑师心想若清除整栋建筑物的马赛克,那要花多少时间哪?干脆铺上一层铝片,把马赛克遮了,一了百了。结果,就这么又 “不小心” 创造出另一个经典。

恒生银行



两幢一高一矮的大厦,其实都是恒生银行。左边矮的建于 30 年代,右边高的建于 1991 年,是总行。

Sid 问我们:“你们觉得哪幢比较吸引?” 我知道他不会无端问起,故意说:“当然是又新又高那幢咯!”

Sid 笑说:“其实,在建筑师心目中,左边 30 年代建的那幢才珍贵,因为在当年,这种建筑技术是很先进的,而右边 1991 年建成的,所采用的技术在 20 世纪已不算是特别的了。”

原来建筑物的评价不在于外形,而关乎技术。

闹市中的老建筑



在现代化建筑中居然出现一间当铺(红色招牌),还写着“押”字。问为何会有这么 “怪鸡” 的建筑物出现在这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Sid 说香港政府奈何不了这幢旧楼,因为多番收购,业主都不肯出售。原来这幢三层建筑物是由几个人共同拥有,只要一人不肯卖,其他人也不能做什么。现在这幢旧楼已被列为古迹了。

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



安娣小姐,你们去购物中心吗?非也,我们是要回到山上的家呀!原来香港许多人住在山顶,为了方便人们回家,1993 年,政府建了这个从中环到半山的自动扶梯系统,让居民不必舟车劳顿。

当初这个计划受到非议,路旁店铺担心生意会受到影响。谁知建成后却带旺了这一带,许多人到此一游,不但生意兴隆,附近地价还节节高升,真是始料不及。现在半山自动扶梯更成了旅游景点,香港就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之地。

电影《重庆森林》里王菲就是在这个自动扶梯上弯着腰窥视梁朝伟的家。当时我很奇怪:“住家外怎会有自动扶梯啊?” 还有,周嘉玲出勤时,梁朝伟在窗口望着自动扶梯上的她,挥手向她道别。



从自动扶梯望见的不只是住家和商店,还有设计独特的唐楼。这些旧式唐楼窗户和露台设计透着浓浓古典风格,怀旧的人一定会很喜欢。Sid 说这些唐楼受到法律保护,不能随便拆除。

天桥上的荷里活道
(Hollywood Road)



香港第一条道路就是这条荷里活道,这是在天桥上拍的。天桥下的荷里活道是著名的古董街。虽然是桥上桥下,但是同一条路,因此天桥上也有路牌写着 “荷里活道” 噢!

前中区警署(Former Central Police Station)


这幢蓝色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物建于1864年,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警署之一,现在是法定古迹。太平天国起义时,许多难民逃到香港。为了应付增加的人口,港政府在各地区设立警署,中区警署就是那时兴建的。临近还建了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形成代表法律的铁三角建筑群。

新警署建成后,它就被废置了。我告诉 Sid 吉隆坡半山芭监狱关闭后曾开放供人参观,Sid 说香港政府也计划让人参观或将它另作其他用途。

长命斜坡


往这条斜坡走上去就是前域多利监狱(Former Victoria Prison)了。当年英国人以中环作为政治中心,将许多反对英殖民政府的中国人关进监狱里。旧时人家认为入狱是九死一生的事,能够步出监狱就表示长命,由于出狱的人都要经过这条斜坡,故名“长命斜坡”。



左边的是前中央裁判司署(Former Central Magistracy)右边是前中央警署。两幢建筑物毗邻而建是有原因的,两者之间有秘密通道,重犯由此通道从警署被押往裁判署,以免逃跑或劫狱事件发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