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3, 2009

古今建筑漫游——中环(2)

砵甸乍街(石板街)Portinger Street



这是一条石板路,叫做石板街。Sid 笑说这是建给山顶有钱佬跑步运动的,不知是真是假。夜晚这里摆有传统街边小食档。

“砵甸乍”是第一任港督 Henry Portinger 的中文名,他在 1843 年上任,不到一年就辞职。 1858 年,港政府将此路以他名字命名,作为纪念他。由于这条路很陡直,建成石级会对当时骑马代步的人造成危险,因此以石板铺路,所以也叫“石板街”。

我对香港的道路特别感兴趣,和大马的柏油路不同,这里都是坚固的石板路。我问Sid,果然是沙少石头多的石板路,而且有些路自香港开埠以来不曾再铺过,真叫人吃惊。想到我们的马路补了又补,铺了又铺,实在佩服人家城市规划的水平。



兰桂坊
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推波助澜,兰桂坊已是著名的夜店区了。我没兴趣泡夜店,却有机会在白天来到兰桂坊。白天,还未武装的兰桂坊平凡之极,只有收拾纸皮的大婶拉着手推车走过。也许兰桂坊正在憩息,以迎接夜晚忙碌、喧闹的夜生活吧?

Sid 说兰桂坊本是英国人聚居之地,有个英国人在这里开了酒吧,吸引同乡前来休闲作乐。后来这个英国人中了奖,再买下几间店铺,从此这里的酒吧如雨后春笋,成了最佳“夜蒲”之地。

艺穗会



1892 年建、主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的艺穗会前身是藏冰库。冰块贮藏在这里,供英国官员们在酷热气候下享用。后来二战时日军用作为总部,因此传说曾闹鬼。

听见这里曾是藏冰库,我赶紧用手触摸坚实的石壁,感受其特别之处。墙外的告示牌注明除了贮藏冰块,这里也提供牛奶制品给附近的医院和居民。在过去 20 年曾经八次维修,现为活跃的当代艺术空间,并于 2001 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香港文物奖。

艺穗会旁边有一条斜陡的路,名为“雪厂街”,据说冰块就是从这里推至海边,然后运输出去。

炮台里



沿着雪厂街往下走,就是前英国政府机构。旁边的石板路叫“炮台里”,想必炮台就建在上面。Sid说炮台早已拆除,我们就不上去了。这里是沿海地区,昔为军防要地。

1920年代的煤气街灯(Gas lamps)



从炮台里拾级而下到都爹利街,Sid叫我们留意石阶两旁的煤气路灯。这是香港仅存的煤气街灯,见证了早期照明情况,值得珍惜。每晚会有人来点灯,真想留下来等到夜晚,看看灯光下的街道是怎样的气氛。

看到煤气管吗?煤气管下还有煤气筒呢!


都爹利街石阶(Duddell Street Stone Steps)




由花岗石筑成的古式石阶和煤气街灯都是法定古迹。石阶建于1875 至 1889 年,位于都爹利街和雪厂街的交接处。

终审法院(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建于 1842—43年,在 1917 年扩建。由于二战期间被用作军营,所以也有闹鬼的传闻。为法定古迹。

此建筑物有类似巴黎圣母院的钟楼,Sid 说由此可猜测其前身为传道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