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2, 2010

安澜桥、鱼嘴、内江和外江

都江堰是个浩大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说分明的。许多导游都花了不少时间讲解。我也在旁偷听。轮到小余讲解时,他就不再重复其他导游说过的,还卯足劲讲得超精彩,不让自己被比下去。哈哈,这个小余好胜得很。

李冰在修筑分水堰时,是抛石头入江建成石堰的,可是连接几次都被洪水冲破。李冰看到当地居民用竹子盖房,受到了启发,便命民工编了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沉入江中。竹笼浸在水中不易腐烂,鹅卵石也不易被冲走,这样终于战胜了急流,筑成了分水堰。



每年修堰时,李冰用一种叫 “ 杩扎” 的工具来筑坝。杩扎是用三根大木桩扎成三角架,然后用装有鹅卵石的竹笼压在底座,让三角架稳固。一排排杩扎横在江上,再打上粘土,就能把水挡住。修堰后,把杩扎砍断,就能开堤,让水流通了。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建于宋代,横跨内外江,是中国古时五大名桥之一。





桥下岷江水湍急,索桥摇晃得厉害,走时要握紧钢索以免跌倒。以前用的是竹缆,想必走起来更加惊险。



走安澜索桥时,有人故意大力摇晃,顿时惊叫声四起。播音员不时提醒游客过桥时要守秩序,注意安全。





分水堰形状像个鱼头对着岷江上游,因此也叫鱼嘴。鱼嘴把岷江水一分为二,自动调节内江和外江的分水比例,有引水排洪的作用。



这里是内金刚堤,它的南头有个较矮的滚水坝,叫飞沙堰。如果内江水过多,就会通过飞沙堰流到外江去。飞沙堰还有排沙作用,水大的时候,连大石块也能滚走,这种名为 “ 回旋流 ” 的原理在2200年前就被中国人应用了。



这是内江。春季江水小,内江下游田地需要灌溉,上游来的水六成流入内江,四成流入外江。夏季江水大,四成水流入内江,六成流入外江。



这是外江。由于只有少量水流入,因此比外江干枯。



每年清明节,都江堰举办盛大的放水节。这一天,人们拉倒杩扎,开堰放水,两岸人群聚集,欢呼喝彩,祈祷五谷丰收。



图的下部显示堰工砍索,准备推倒杩扎。图的上部可看到小伙子们追逐江水,谁先碰到浪花,全年就会有好运气。



我们来不及到下游的飞沙堰、宝瓶口和伏龙观去,好遗憾!

都江堰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灾区之一。它既然奇迹般的征服过大自然,当然不会就这样湮灭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期待它早日重建,再度向人们展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