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4, 2009

探李白、忆李白、伤李白

一早从江油出发到绵阳去,李白纪念馆就在两地之间的青莲镇境内。李白纪念馆建于1962年,十年文革时停建,1982年正式开馆,是中国筹建最早、资料最多、规模最大的李白纪念馆。



小余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要避开人潮,就得早起,于是我们赶在八点之前就到达了,讲解员已恭候多时。纪念馆的大门被一群晨运的阿公阿嫲堵住了,我们只好绕道而行,从侧门进入。



大门上方是郭沫若所题的 “ 李白纪念馆 ” 横匾,门口两侧有一副对联:“ 古今尊国士,中外仰诗仙 ”。



由于来得早,周遭弥漫着一层雾,使青葱绿幽的纪念馆带有朦胧之美,充满灵气,毕竟这是诗仙生活了20年的故里啊!




红墙金字的 “ 李白故里 ” 是邓小平手迹。这里是李白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



“ 太白堂 ” 横匾是胡耀邦题写的,里面还有江泽民、鲁迅、宋庆龄等名人手迹,在在显示大家对诗仙的敬仰。望着唐代风格的建筑,我小心翼翼走进去,仿佛随时会遇见诗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李白。



青莲池中有李白二十五岁摸样的白色塑像,衣襟飘扬的李白屹立于青青荷花丛中,和归来阁遥遥对望。李白客死异乡,让四川人不能释怀,他们建了归来阁,呼唤李白魂魄,希望 “ 太白飘然归来 ”,因为李白是四川人的骄傲。

回来后翻阅资料,才知道归来阁是由一位台湾学者蔡肇祺捐建的,真是意料不到!蔡肇祺研究李白,还为李白诗词谱曲,李白的伟大,竟把中台炎黄子孙结合在一起了。



李白手迹。

字画爱好者来到这里的字画陈列室肯定会发狂的,我不谙字画,但也认出了许多掷地有声的名字:郭沫若、张大千、石涛、傅抱石、丰子恺、蒋兆和、老舍、张之洞......几乎囊括了近代著名书画大师的作品。这里珍藏了 5000 件有关李白的文物、书画、题咏等文献和资料。




太白书屋里有尊石牛,据说是李白少时骑过的。这石牛浑然天成,没有经过雕刻。墙上挂有李白少作《咏石牛》,
简单自然,妙趣横生,我还是第一次读到。

《咏石牛》
此石巍巍活像牛,
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
雨滴浑身有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
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
天地为栏夜不收。

我尤其喜欢 “ 自来鼻上无绳索 ” 这一句,这不就是爱自由、桀骜不羁的李白心情写照吗?



李白纪念馆的长廊挺有名,小余叫我们放慢脚步细细欣赏。古典雅气的长廊依昌明河而建,构造特别有意思,从椭圆形的门望出去,横梁和柱子重重相叠,形成几何图案,看久了竟感到有丝丝禅意。



微风拂柳,我们知道这趟拜访诗仙的旅程已到尾声,更是不舍离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